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诗经》中隐藏的德育思想及当代意义(3)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有利于促进文化多样化背景下的古典文化保护和传承 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需要更实际的行动来支持。中华民族古典文化自先秦以来数千年传承

(三)有利于促进文化多样化背景下的古典文化保护和传承

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需要更实际的行动来支持。中华民族古典文化自先秦以来数千年传承到今天,即使历经战火硝烟,依旧散发着璀璨的光芒。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的流行对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许多学生对典故和历史一问三不知,但是对网络流行语却了如指掌。《诗经》作为古代诗歌总集,隐藏着大量的浅显但又意义深远的德育思想。只是我们畏惧语言发展带来的理解差异,让诗经中浅显的道德思想变得有些隔阂,难以理解。即使如此,《诗经》中的基本思想和德育教育内容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在浮躁的当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平静学生心灵的重要作用。积极学习《诗经》,开发《诗经》中的德育思想资源,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实现熟悉和保护古典文化,传承古典文化的教育目标,同时也借助古典文化的资源,实现对当前德育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拓展,实现教育间的学科联合[4]。

(四)有利于促进古典德育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会产生很多的文化作品,留下很多语言文字,但是经历战火与时间的考验后,只有经典的文化才能流传下来。《诗经》作为传承千年的中华文化珍宝,诗中的内容既可以被当做德育文化的源头,也可以被奉为德育文化的圭臬。《诗经》中的古典德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构成中华民族的古典德育文化的基础。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体系正是以中华民族古典文化为基础,如果缺少了中华德育文化的积淀,那么德育教育最终只是有形无质,空中楼阁。因此,研读《诗经》,从《诗经》中汲取德育教育的养分,可以促进我国优秀的古典德育文化在当代的传承。《诗经》当中的德育教育思想,一直隐藏在诗歌文章中,在教育直观性上不如成语典故、古文,但是《诗经》中的德育文化并非不存在,反而是异常丰富。大学生通过学习《诗经》中的德育思想,可以更好地把中国历史中的思想闪光点发扬光大,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吴娇健.《诗经》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张大民.论《诗经》对我国传统德育发展的影响[J].教育评论,1992(1):49-50.

[3]董伟.浅析《诗经》的教化意义[J].中国科技信息,2008(1):201,203.

[4]檀传宝,黎鸣,蒋建华.访谈实录:中国人的道德现状与道德教育[EB/OL].搜狐网教育频道,2005-02-16.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有十分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和文化经典。其中,《诗经》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古代的祭祀、婚恋、农事、怨刺等方面,有许多关于道德修养的格言警句,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因此,挖掘《诗经》中的德育功能,既是当代传承古典文化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一 中国现阶段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扈中平教授在《对我国道德教育虚伪性的批判》一文中曾经对当前中国德育教育现状进行批判。他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中国德育教育甚至道德要求发生了大踏步的退后。中国现阶段的道德标准大多出自儒家学说三纲五常体系,讲求公平标准,却未考虑绝对的公平是被严重的“利他”思维绑架。扈教授观点过于犀利,但不可否认,进入新世纪后,中国道德标准虽有所改变,但德育教育的过时性等痼疾依然存在,中国德育教育因此也表现出了许多问题。(一)德育教育中道德底线“破碎化”趋势显现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古人在千年前就已经对礼节、荣辱等道德层面的精神基础进行了精辟的总结。现阶段,由于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导致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参差不齐。在这种不平衡的经济基础上,自然会出现不同标准的道德底线,也就是所谓的德育教育中出现道德底线“破碎化”趋势[1]。比如有的地区依然宣传“勤俭节约”,但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有学校把相关词汇从学生守则中删除。这种道德底线标准的“破碎”对德育体系有着较大的破坏力,长期存在会引起不同道德观念的阶级化对立。(二)“自省”教育缺失当前教育是“映射”式教育,但在德育教育中,以“比德”的方式来开展道德教育更为有效。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有着大量的言志诗,言他物引所咏之物之辞也。通过比喻和引申让学生自我感悟和体会,学会以“自省”的方式去反思自我不足,修正道德映像。但是在当前的德育教育中,大多采用强制灌输的方式进行教育,不仅德育教育效果低下,也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在不少学校、教师都曾表示自己已经做到了能做到的一切,但依旧没有良好的德育效果。(三)德育教育缺少体系化的文化传承德育教育的理论来源于西方。《德育论》明确划分了西方教育体系,他们认为教育分为智育、德育和体育。其中德育已经从德、政、法、宗(宗教)中脱离出来,有了自己的教育体系。但是我国目前的德育教育还没有明确的教育体系,德育教育包含了道德、精神、政治、法律、价值观等诸多内容。而且我国的德育教育在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之后明显与传统文化体系断裂开来,因此造成了德育教育缺少教育体系的现状。学校和教师大多不知道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德育发展标准和教学方式,现有的教材缺少来自传统文化方面的支撑,显得有些缺少底蕴。(四)德育教育缺少“第三种驱动力因素”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给出了“人的第三种驱动力因素”假设。他认为在生物驱动力、物质驱动力因素之外还存在人类自发性探索”的第三种驱动力。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利他思维”教育,应该注重学生“本我”思维锻炼,唤醒善良的本性。但是当前不少地方的德育教育注重形式多过内容,无法激发学生的“第三种驱动力”。根据相关研究,人的道德行为与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有着巨大的关系。因此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德育教育中有着重要的驱动作用,可以补充为现阶段德育教育中的“第三种驱动力”。然而很遗憾,现在很少有足够经典的传统文化在承担这项任务。二 《诗经》的历史地位及其内含的德育文化内容(一)《诗经》的历史地位《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其编撰年代早于《论语》。《诗经》大多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段时间内中国的各地的诗歌,相传由尹吉甫采集、 孔子编订。先秦时期被称为《诗》,西汉时期被尊为《诗经》,并一直沿用至今。孔子极度推崇《诗经》,在教书育人中,要求门下弟子研读《诗经》,并将《诗经》中的观点作为教授弟子立言、立行、立信的行为准则。先秦诸子百家也将《诗经》奉为重要著作,在论证自家观点时,时常引用《诗经》原文以提高说服力。《诗经》采用四言体,其遣词造句、章法结构、节奏韵律也为后世诗歌奠定了基础,对此后中原三百年的文风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诗经》注重情感表达,内容大多以现实中发生的事情作为创作依据;抒情之余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看法和认识,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引导力。(二)《诗经》中内含的德育文化《诗经》中蕴藏着大量的有助于德育教育的文化内容。学习《诗经》,不仅可以研究先秦时期的风土人情、文学历史,同样也可以通过挖掘《诗经》中的政治、道德、世界观来促进依托于中国古典文化体系的中国德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1.国家意识《诗经》中描述了许多先秦时期的政治生活场景,其中最具画面感的当属《诗经》中的宴饮诗。宴饮诗分为私宴诗和宴飨诗,前者大多为天子对臣子、亲族的赐宴,后者更多的存在于祭祀活动中,是一种庄重的仪式性宴会。《小雅·鹿鸣》《小雅·蓼萧》《小雅·彤弓》《小雅·桑扈》等诗篇都描述了宴饮的过程,有的包含了大量的有关国家道德的思想,有的表达了天子赏赐有功之臣,臣子感恩的内容。除宴饮诗之外,还有很多篇章也表达了爱国主义的国家道德,如《小雅·采薇》描述了周朝与猃狁战争,号召民众勇敢抗争异族侵略,保家卫国等。这表明《诗经》中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国家意识[2]。2.勤劳与奋斗每个人都曾经接受过类似“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的道德教育,希望塑造艰苦奋斗的个人作风。在当代社会中,这种勤劳与奋斗的精神已经被许多不良风气所侵蚀,变得愈发单薄。其实《诗经》中对于我们祖先勤劳、奋斗的场景有着直接的描述。如《大雅·生民》中“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的描述,以简短的语言描述出先祖在艰苦的外部环境中辛勤耕作,并通过因地制宜,寻找耕种、养殖、居住之法,最终让民众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的故事。像这样的诗歌还有很多,他们普遍表述了一种在困难环境下坚持勤劳与奋斗的精神。3.崇尚实用主义的道德观《诗经》存在的年代,社会阶层虽然已经固化,但是当时社会已经诞生了对于道德朦胧地追求。《诗经》中描述的道德,不是游离于生活之外的理想主义道德,而是与政治、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具备一定实用主义特点的道德。与国家结合起来就是国家道德,与家庭结合在一起,就是婚恋道德。在文化生活中,表现为礼乐、习俗道德。所有的道德都有着明确的道德底线。《大雅·生民》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中描述的是当时农民农忙时节的情景。诗中说到农民先忙农田,忙完了再祭祀祖先,体现了当时的实用主义思想,明显地看到统治阶级对以安民、保民、得民心为道德核心的道德思想的推崇。4.法制思想当前中国德育教育中,对学生的法律思想教育至关重要,需要从小树立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思维。在我国古代,诗歌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用作给统治者歌功颂德,但是《诗经》中的诗歌也包含了许多当时被普遍承认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思想。在《诗经》中,许多诗歌中都包含着朴素的法治思想。比如《小雅·桑扈》“之屏之翰,百辟为宪。不戢不难,受福不那。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敖,万福来求”, 从内容来看,这首助兴的劝饮乐歌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它指出君子的快乐,是来自上天所赐的福禄,强调君子也就是与会诸侯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尤其是强调关于恪守君子的礼节是天下安定的重要保证。其中,“百辟”指当时的诸侯国,“宪”指的就是统一遵循不可违背的规则,引申到今天也就是指宪法。这说明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代就出现了关于宪法的思想,对于今天德育教育中的法制教育也有着重要的价值。三 《诗经》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一)有利于弥补德育教育中的不足耶鲁大学的薛涌曾撰写了一篇文章《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评蒋庆的读经运动》,旗帜鲜明地反对所谓的“读经运动”,他将“读经运动”称之为“‘文化保守主义’为旗帜的愚民运动”和“文化蒙昧主义”。这一过于激愤的观点无疑具有以偏概全的缺陷。其实,在大学阶段学习《诗经》等先秦文学经典,不仅不会产生“愚民”的后果,反而会弥补学生中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教育的不足。像欧洲国家让孩子们读《荷马史诗》《圣经》一样,《诗经》也可以让大学生增强自身德育素质,做一个现代、文明、理性的中国人。(二)有利于开发古典文化中的教育资源《诗经》中包含着大量的具有积极意义、充满正能量的德育思想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思想、国家民族意识以及“饮食思礼,示民训则”的自律思想与“忠贞与兼济之志”的立志思想等。尽管佶屈聱牙的《诗经》对于学习时间和学习能力相对不足的中小学生而言,不太适宜,但对学习时间和学习能力相对充裕的大学生而言,则是非常必要的[3]。而且在学习和研读中,他们必定会增加自身对古典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并融入新的时代内容。可见,积极挖掘《诗经》中的德育教育思想,既可实现德育教育体系多元化,又能有效地促进我国古典文化中德育教育资源的开发。(三)有利于促进文化多样化背景下的古典文化保护和传承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需要更实际的行动来支持。中华民族古典文化自先秦以来数千年传承到今天,即使历经战火硝烟,依旧散发着璀璨的光芒。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的流行对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许多学生对典故和历史一问三不知,但是对网络流行语却了如指掌。《诗经》作为古代诗歌总集,隐藏着大量的浅显但又意义深远的德育思想。只是我们畏惧语言发展带来的理解差异,让诗经中浅显的道德思想变得有些隔阂,难以理解。即使如此,《诗经》中的基本思想和德育教育内容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在浮躁的当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平静学生心灵的重要作用。积极学习《诗经》,开发《诗经》中的德育思想资源,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实现熟悉和保护古典文化,传承古典文化的教育目标,同时也借助古典文化的资源,实现对当前德育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拓展,实现教育间的学科联合[4]。(四)有利于促进古典德育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会产生很多的文化作品,留下很多语言文字,但是经历战火与时间的考验后,只有经典的文化才能流传下来。《诗经》作为传承千年的中华文化珍宝,诗中的内容既可以被当做德育文化的源头,也可以被奉为德育文化的圭臬。《诗经》中的古典德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构成中华民族的古典德育文化的基础。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体系正是以中华民族古典文化为基础,如果缺少了中华德育文化的积淀,那么德育教育最终只是有形无质,空中楼阁。因此,研读《诗经》,从《诗经》中汲取德育教育的养分,可以促进我国优秀的古典德育文化在当代的传承。《诗经》当中的德育教育思想,一直隐藏在诗歌文章中,在教育直观性上不如成语典故、古文,但是《诗经》中的德育文化并非不存在,反而是异常丰富。大学生通过学习《诗经》中的德育思想,可以更好地把中国历史中的思想闪光点发扬光大,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参考文献:[1]吴娇健.《诗经》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2]张大民.论《诗经》对我国传统德育发展的影响[J].教育评论,1992(1):49-50.[3]董伟.浅析《诗经》的教化意义[J].中国科技信息,2008(1):201,203.[4]檀传宝,黎鸣,蒋建华.访谈实录:中国人的道德现状与道德教育[EB/OL].搜狐网教育频道,2005-02-16.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 网址: http://www.zgjyxxh.cn/qikandaodu/2020/1021/562.html



上一篇:第四军医大学教育技术中心简介
下一篇:第76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圆满落幕

中国教育信息化投稿 | 中国教育信息化编辑部| 中国教育信息化版面费 | 中国教育信息化论文发表 | 中国教育信息化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